OA系统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走进金帝 新闻中心 金帝地产 金帝教育 公益事业 人力资源

 
集团快讯



回答钱学森“天问”——走近厦门工学院

      阳春三月,南国之珠厦门一派生机盎然。
      记者慕名来到位于厦门集美的著名学府。

      这所占地700余亩的高等学府,整洁的校园道路,连一片树叶都被扫得干干净净,几十尊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塑像矗立在如茵绿草中,各类工科院系的教学楼——机械与材料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商学院、理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造型各异,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树婆娑中,使人仿佛走进一座恢宏的建筑博物馆。正是下课时分,校园里没有汽车,没有电动车,莘莘学子们安静有序地在校园匆匆往来,听不到一丝喧哗。这个院校在全国率先禁止在校园吸烟,喝酒。如果不是镌刻在巨石上的校训“明志、博学、修身、力行”中文提示,你真的如行走在西方的某所院校。一位分管高等教育的副部长莅临该校,也不由得惊叹:“我到你们这所学校好象到了国外。”
     这座高校名称是厦门工学院。是由闽南一位房产商李德文独资兴办的,一座经教育部批准的民办独立院校。

       办学“三宝”:实力、理念、制度
      厦门工学院董事长李德文告诉记者,办好一座民办高校关键在于抓好三件事:一是资金、二是办学理念、三是制度。
国内前些年高校大发展,中专变大专,大专变大学,大学有分校。公办大学能得到国家资助,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规模气势不亚于西方知名高校。但教育发展不能只看规模扩张。何况民办高校想扩张也苦无资金。高等院校真正的内涵发展还有许多难题待解。
      近20亿资金投入全是李德文心血倾注。700亩荒地,如今林木葱茏,校舍林立,名师荟萃,各类专业应时而设。高起点,广视野、大目标,吸引了全国各地学子竞逐报名。
厦门工学院校园内高高矗立着孔子、邓小平的塑像,这集中体现了董事长李德文的办学理念。他希望这所民办高校要吸收、传承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思想精髓,用中国本土产生的精典人文思想,塑造学生人格,成为孔子“七十二贤人”式的众多国家急需的人才。他希望这所民办高校要全面贯彻邓小平关于教育发展的伟大指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要办名校不能没有具体而宏大的办学理念,为保证这些理念的实施还要有坚强的制度保证,学院设立几十项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涵盖了教师职级职称竞争、校园卫生、学生日常锻炼、考场纪律、食堂饮食安全等等。从各个方面确保了教学秩序,大大改善了学院各项管理工作。
正是资金投入,办学理念、严谨的规章制度引领着厦门工学院大步发展,三大“法宝”的实施给学院带来崭新的变化。各种荣誉和正面影响使学院声名鹊起。人们开始刮目相看这所独具风采的民办高校露出惊喜和赞叹。
     李德文曾是一名成功的房地产商人。他从国家改革开放生机勃发的进步中觅得先机。他在福州、厦门、泉州,成片开发楼盘,积攒下巨额资金。他不想把巨额财富留给自己的家族营造豪华安乐窝,他也不想给儿女留下巨额财富。在他看来,把财富留给儿女反而是害了他们。他决心把自己多年积攒的资金毫不吝惜地投入到他心目中的“百年名校”——厦门工学院的筹建中。他心目中的厦门工学院应该是中国未来的哈佛、剑桥,要办这样的名校必须起点高,视野广,胸怀大。

      民办教育在体制外,先天具有灵活机制。中国教育要改革,要发展,如果民办在方面不率先示范,中国教育就没有希望。中国高等院校体制机制都是搬苏联的模式,教育的发展处处都能找到旧体制的羁绊。当李德文倾巨资把几百亩荒野打造成一排排壮观的校舍,聘请来名师,招来渴望成才的青年学子后,他才明白,在中国办一所民营独立学院是很难取得“准生证”的。民办厦门工学院必须挂靠在公办的大学下面。为此,他最先寻求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但跨省挂靠合作也是不行的,他不得不挖空心思拜寻各种门路,终于在热心人士帮助下,成为华侨大学下属的工学院。经过几年费尽心血的努力,不惜血本的投入,一座占地广阔校舍林立,院系逐步齐全的厦门工学院终于在美丽的厦门集美土地上站立起来了。
      李德文在倾巨资创办独立大学之前,参观考察过许多所国内外知名大学。他深深感到中外教育体制不同,教学方式不同造成人才培养的巨大落差。西方启发式教育,师生在课堂上相互研讨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强化对新知识的认知,在质疑批判中扬弃,走向创新。西方先进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大批闻名世界的政治家、科学家前沿学术的领头人,成为诺贝尔奖项的有力竞夺者,大大提升了国家在各方面的竞争力。中国的高中等教育依然是老师满堂灌,教案多年未改;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试,许多扬名国内的大师级人物大都成名于北洋时期或受教于西方院校。
      李德文认为,厦门工学院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注重文化传承,不仅能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还要会思考、想象力活跃,成为有品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学院人才培养多了,大学名望也就起来了。这才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根本,也是李德文心中要办就办成名校的强烈志向。
      作为一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工科院校,厦门工学院办学八年来,先后建成了机械电子、土木建筑、信息技术、新能源材料、创意设计等18个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工科专业。虽为民办院校,学院也象其他高校一样,设立了完整的党团机构,对学生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李德文身为学院董事长,他深知,大学管理必须依靠教育家,必须依靠专家。他大力支持校长及管理团队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列决策。在李德文看来,厦门工学院如果一切按公办高校路子发展,不仅失去民办高校的活力,很容易在体制机制上落入公办高校的惯性引力,很难形成特色,很难与众不同,很难走出一条符合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路子。因此,厦门工学院董事长李德文经常与聘请来的顾问杨福家(复旦大学前校长、院士)、以及校长蔡远利(西安交大资深教育专家)交流发展现代大学的智慧和心得,他们心思契合,筹谋相融,决策明快。厦门工学院在许多方面大胆改革,大胆实验,在培养学生成才方面在校长和管理团队努力下,厦门工学院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面貌。
      ——学院倡导“修德为先、修业为本”人才培养观念,全面实施博雅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品格情怀。开设历史与文化传承、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科学技术与工程、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创新与创业六个系列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先树德再成才,既广博又精专,让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情操协调发展。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手段。鼓励实施“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推行启发式讲授、探究式讨论和非标准答案考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部分课程中试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限度增强师生互动,改变“教”与“学”二维对立。引入MOOCs等网络公开课程资源,尝试通过线上购买名校教育课程的方式同,让学生享受来自不同名校的远程授课。
      ——人才资源是强教强校的第一资源。人才聚、事业兴;人才散、事业衰。惜才用才。高薪聘请国内外优秀学才、教授、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海归人士来校任职;培养,完善在职老师继续教育制度,选拔优秀骨干青年老师参加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校校人才交流项目、脱产定向攻读博士计划,不断提升现有师资队伍水平。厦门工学院还计划专列青年基金、育苗基金、科研启动基金等专项经费,预留部分高级岗位职数向优秀青年教师倾斜,提高青年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
      厦门工学院计划投入500万专项资金,以学科首席教授和青年博士为核心,培育5-10个校级优秀团队,建成2-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各团队以开展教学研究为重点,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培育特色专业。力争到2020年,每个院系都建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职务梯队化、“双师型”比例较高的师资队伍。
      ——厦门工学院推进产学研结合,拓宽开放办学途径。未来五年,学院计划新增校企合作单位150家,重点拓展与区域知名企业、共建学院、科技平台和研究机构,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人员互聘、技能培训等,实现产学无缝对接。探索“预就业”机制,创新“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在3-5个专业建成名企“人才专班”。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众创”校园。强化“创新与创业”课程建设,增加创业类课程学时。制定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成果学分奖励,提高学生课外创新能力。整合校友资源,力争在2年内成立“厦门工学院创业校友联盟”,鼓励校友通过设立创业基金等方式,支持在校生或应届毕业生创业。厦门工学院力争投入300万专项资金建成线上线下一体运作的“厦门工学院大学生众创空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跨学科交流和知识技术共享平台,实现创业培育、孵化、加速等逐层递进的链式服务功能。
      ——厦门工学院是省内首家实施书院制的高校。这是厦门工学院的一个突破。学院先后成立了友慕书院、友惠书院、友敏书院、友容书院、友善书院、友仁书院。李德文认为,学生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会遇到问题,每天都需要人给他排忧解难,给他作向导,书院要承担起学生父母亲的责任。校园内六个书院把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融合在一起,通过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的教育、辅导咨询、兴趣社团和第二课堂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学生缔造亲切融和、活跃多彩和挑战自我的生活、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表达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感恩父母、关爱他人和关心社会的自觉意识,为学生毕业后步入更广阔的天地,展开健全人生、担当社会责任打下坚实基础。

       逐梦高飞,创百年名校
      2009年,中国科学泰斗级人物钱学森临终前曾发出震憾国人的叹惜:为什么我们学校里总是培养不出大师级的杰出人才?
      钱学森临终前的叹惜和疑问,始终是中国教育界和全体国人心中的“天问”。这个“天问”也时时叩击着作为成功企业家的李德文。他发誓要做一个“天问”的答卷人。从八年前李德文开始倾资创办厦门工学院起,他把赚来的每一分都往厦门工学院里投,八年耗资近20亿。有了这笔丰厚的资金,厦门工学院不再是因陋就简的草根学院,而是一位身体健壮的“少年”,朝着现代化、朝着世界、朝着未来的路飞奔。
      然而,要兴办中国名校,创办未来敢和哈佛、剑桥比肩的世界性名校,谈何容易。“多少事,从来急”。诸多决策事务,迫使李德文把房地产大业交给了儿子,李德文要像学者、将军一样坐阵学院。他需要扫描中国和世界教育的最新发展,需要吸纳各个名校的办学优长,兼收并蓄。他需要把自己发展现代教育的智慧心得与院士顾问和校长交流沟通,形成一项项促进名校建设的决策。
      要建设名校,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国内关于民办教育营利和非营利的争论,对李德文已不具有意义。每年继续投入的资金早已超过学费收入。校园的美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优秀教师激励以及新建筑需求、生活设施完善等等,哪一项都需要巨额投入。民办高校的发展还有更多烦恼事需要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沟通。他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和社会的认可。李德文不得不身兼学院董事长、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的多种角色。他每天西装革履,始终保持一副儒将风采,他的忧心焦虑从不形于色,他要把信心满满的精神状态传达到每一位师生的眼里。中央政府的教育指令要遵守,又要把民办高校的灵活机制用足,太难了。但对一位志向高远的决策者来说,他只能象舵手一样目视远方,决不懈怠;又要象水手一样勤于解决巨轮前进中的种种困难。
      八年的大胆探索和艰辛努力,厦门工学院如今已今非昔比,在向中国名校、世界名校进军的征程中,立下了一座座丰碑。
      2015年,厦门工学院经教育部审核批准,成为独立本科学院。
      2017年,经福建省教育评估中心评估,厦门工学院跃居“福建省民办本科高校发展潜力排行榜”第一名;
      厦门工学院承担着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15项;
      厦门工学院获得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省市******300多项奖励以及发明专利,建立福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厦门工学院毕业学生就业率达98%。
      ……
      厦门工学院的招牌开始闪耀着名校的风采。

      钱学森当年的“天问”,已经开始有人答题。未来还有许多需要回答的问题。对一切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仁人志士来说,都需要扎扎实实地努力。什么时候当人们谈论厦门工学院就象谈论中国的清华、北大,就象谈论世界的哈佛、剑桥一样时,中国教育呈现人才辈出,大师辈出的生机勃勃景象,钱学森的“天问”应该有较为完满的答卷了。李德文对此心中有数。这是百年目标,但必须经过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艰辛努力,从九死未悔,大胆探索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超前赶、朝前奔,来不得半点松懈迟疑。
(文章来源:福建领导决策网)

浏览次数:13224 次

版权所有:福建金帝集团有限公司 闽ICP备05005923号-1   
地  址:厦门市翔安区环东海域海城四路333
电话号码:0592-7399800 808 809 转分机号 转"0"人工服务
联系邮箱:admin@jindigroup.com.cn